“目前正是毕业季,沈阳市可以重点关注及吸引‘非顶级毕业生’,对这部分群体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和经济上的支持帮扶,帮助他们在沈阳实现落户、就业或创业。”留英海归、英语教师由洋认为,如果能用热情、诚意和人性化的政策吸引人才回流和人才引流,对沈阳的发展会极为有利。
由洋关注到,近期上海市公布了选调生招录和人才储备的相关标准,要求为世界排名前200位高校的毕业生,且本科必须是“双一流”院校,同时研究生学制不能少于两年等。对此,他认为,沈阳市如果把条件放宽一些,对人才的吸引力可能更大,比如可以重点引进世界排名在150-350位高校的毕业生,或者有海外排名前500位高校交换学习经历的辽宁籍学生。他说,如果能够吸引这些人才落户沈阳,将有助于完善沈阳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针对如何妥善安置异地返乡大学生,由洋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就可以增加这一群体毕业返乡就业创业的可能性。同时,如果沈阳的高校政策得当,外地来沈读书的大学生也有可能选择留在沈阳,为沈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人才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
更好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是沈阳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问题。不久前发布的“兴沈英才计划”,着眼于吸引储备优秀的青年后备人才,围绕购房、生活、创业、求职等实际问题,提供了“一揽子”资助政策。首先,按照博士毕业生7万元、硕士毕业生4万元、本科毕业生和技师2万元的标准,实施高校毕业生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首次购房补贴。其次,对毕业后在沈首次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按照本科每月600元、硕士每月1200元、博士每月2500元的标准享受36个月的生活补贴。再次,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在沈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每年1万元的创业场地补贴,期限为2年。同时,沈阳为来沈求职、应聘的外地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10天免费入住人才驿站的服务。此外,沈阳市还将开发800个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用于招录毕业三年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每人每月工作和生活补贴2800元,并为其缴纳五险一金。
不仅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还要让人才更有获得感,这也是沈阳市一直思考的问题。专业技术人才是宝贵的资源,关系到用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但按照我市原有的人才评价标准,这部分人员往往难以得到认定,享受不到人才政策红利。“兴沈英才计划”提出,将部分人才认定权限下放到企业,让企业自定“标尺”,评选出真正需要的人才。我市自2016年开展人才认定工作以来,已认定高层次人才10051人,其中,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人才占了绝大多数,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寥寥无几。如今,在“兴沈英才计划”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用人主体将参照我市人才评定标准,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和行业标准的人才认定实施细则,将更多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和科技创新人才纳入人才认定范围。
我市人才工作部门表示,将在推动“兴沈英才计划”的落实中,充分吸纳由洋老师提出的建议,不断释放各项政策红利,让振兴的沈阳吸引八方英才纷至沓来。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梁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