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评赛迪全国创新百强区第51位、东北第一;获评工业互联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东北唯一;在全国39个城市中高质量通过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考核复评……今年以来,和平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要求,聚焦“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坚定不移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思维领先、技术领先、机制领先、路径领先、成果领先的创新驱动新格局,着力建设东北创新驱动领跑区。和平区委书记刘志寰
做强平台载体 全面打造创新驱动新格局
和平区不断拓展点线面发展新空间,打造科技创新“一轴三组团”。围绕大三好科创组团,成立三好街科技企业综合党委、联合工会、产业园联盟;与东北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等52家高校院所密切合作,汇聚315家科技企业、65个创新平台、19个楼宇产业园、7400多名创业者;沈阳市首个数字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户三好街;科技金融广场基金规模达263亿元。
围绕和平湾科创组团,积极引进全球健康东北亚论坛、rcep健康产业合作总部等大项目,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主攻构建全省地理信息数据底座的省级重点项目,国家北斗数据辽宁分中心加快建设;盘活闲置资产,和平智谷传感技术产业园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达产;打通调规、调参、地价等诸多难关,和平区历史上第一块工业用地成功出让,北京联东u谷产业园落地开工。
围绕医大科创组团,积极与中国医科大学及两个附属医院、北方整形医院、爱尔眼科总部等对接洽谈,2个大健康产业园、7个亿元项目加速建设。
引育市场主体 全面增强创新突破新动能
和平区聚焦打通科技创新堵点,攻克驱动发展难点,全面增强创新突破新动能。狠抓科技型企业“增长率”。绘制科技领域招商图谱,实施“功能区 产业部门 招商公司”联动招商;深化梯度培育机制,定向辅导、即来即审、及时推荐,仅今年上半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产品分别实现160%和200%增长,预计年末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将实现40%以上增长。
狠抓科技成果“转化率”。探索建立“发明者、投资者、转化者各三分之一分配转化收益”模式,加快建设东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6月份已投入运营,入驻10家创新团队、2个院士团队,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仅上半年全区投入研发的规上企业68家、增长51%,技术合同成交额16亿元、完成指标147%,均为全市第一。
狠抓数字经济“新业态”。实施五型经济、数字经济三年专项行动,242户规上数字经济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9%;依托华盾大数据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国内唯一专注特种设备精专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规模化应用;成功举办沈阳元宇宙大会,发布和平区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组建辽宁元宇宙产业联盟,在东北率先扛起元宇宙产业发展旗帜。举办东北首个沈阳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创新大赛,编发场景案例100个,20个项目获奖。
优化创新生态 全面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
和平区着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研发服务、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用足用好产业扶持和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为科技型企业发放扶持资金3000余万元;落实“兴沈英才计划”,发放高校毕业生购房等补贴近5000万元,建成人才公寓1037套,加快建设三好街青年友好型街区,充分激发青年人创新创造活力;设立全省唯一区县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20亿元;发放小微企业创业贷款2.6亿元;获评辽宁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3000万元奖补资金可撬动社会资本10亿元;探索城市更新贷款融资新路径,太原街城市更新项目20亿元贷款成为东北首单;依托三好街“校友之家”,引进沈阳促进校友经济发展中心,建立全球校友人才库;“三三汇”创业沙龙成为路演品牌,实现“一周三路演”;发挥华为vr云、智见加速器等龙头辐射带动作用,每年举办10场以上有全国影响力的创业创新大会。
下一步,和平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自立自强,只争朝夕,聚焦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融合”,大力实施以攻关“卡脖子”技术和“揭榜挂帅”为主的创新平台强化工程、以建设创新环境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主的创新生态优化工程、以落实“人才新政4.0”和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为主的创新人才育培工程、以发展数字经济和新经济为主的创新产业引领工程,重点在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奋力推动沈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全省作出“五个示范”中展现更大担当、更大作为。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梁馨月 记者 曲俊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