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辽宁,有这样一位普通工人,她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建设新中国创造出了辉煌业绩,现在虽已到了耄耋之年,仍为宣传劳模精神不停歇,她就是1965年4月被党中央命名为“毛主席的好工人”的尉凤英。2月16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来到皇姑区一座普通的居民楼里,见到了89岁的尉凤英。尉老热情地将记者迎进门,激动地表示:“现在沈阳正在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行动,我看到全体沈阳人都迅速行动,大家干起来、跑起来、冲起来!作为老党员、老劳模,这次我也要‘复出’,争当新先锋!”
从学徒到技术革新先锋
1933年6月12日,尉凤英出生在辽宁抚顺的一户普通人家。1953年,20岁的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她上班说的第一句话是:“师傅分配我干啥都行,我有力气,能吃苦,不怕脏,不怕累!”
1953年,工厂的任务繁重,全厂上下干劲十足。尉凤英当时使用的是旧皮带式车床,无论怎样加班加点干,她都赶不上老师傅的进度。流水线上每人一道工序,有时因为尉凤英的缘故,拖了下道工序的进度。尉凤英难过地哭了起来,老师傅耐心地对她说:“你光有热情猛劲不行,提高效率,必须有窍门。”
“别看窍门小,找着就是宝。”为了找窍门,尉凤英经常吃饭睡觉都在车间。吃饭时也不停钻研,她用筷子蘸上菜汤,在桌子上画图。进厂5个月,尉凤英就成功完成了一项车床技术革新,这项革新技术让工厂产量一下子提高了80%,提前118天完成了1953年的全年生产任务。入厂一年,她就被评为工厂模范,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53年到1965年的12年里,尉凤英带领厂里的技术人员先后完成了177项技术革新项目,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她仅用434天就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用120天又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工友们称赞她为“总是在跑的铁姑娘”。
退休后发挥余热传承劳模精神
年轻时,她是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一门心思搞革新的“铁姑娘” 。作为工人代表,尉凤英曾经先后13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她对记者说:“与毛主席的每次见面,都是对我的鼓舞和鞭策。”
耄耋之年,她依然活跃在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一线。这些年来,她先后培养了不少响当当的“劳模徒弟”。她还长期担任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市关工委五老报告团副团长以及几十所中小学的名誉校长、校外辅导员,在机关、企业、学校作报告1000多场,听众达40多万人次。她的报告内容生动鲜活、朴实真切。
“工作可以退休,党员永不褪色。我要始终奔跑着,践行初心使命。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愿意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现在的条件比那时强多了,虽然日子好了,但是咱们不能忘记过去,还得继续奋斗,保持住当年的工作状态和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尉凤英说。
耄耋老人每天坚持学习从不放松
尉凤英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的一生就是为工作奋斗”。退休后的尉老,虽然不再为工作奋斗,却没有松懈下来。虽然已经89岁高龄,她却坚持独居,每天5时起床,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吃过早餐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告诉记者:“人老了,不爱动也得动,我每天都给生活作计划,逼着自己完成计划。”
尉老每天都会听新闻、看报纸。看书看报时,还会把自己关注的新闻记录下来。最近,尉老一直在关注2022年北京冬奥会,她告诉记者:“每次看比赛紧张时,我都是攥着拳头,手心紧张得出汗。看到运动健儿赢得比赛,我也会站起来欢呼鼓掌,特别兴奋。看到奥运健儿在赛场上拼搏,我就在想,我们每个人都要汲取冬奥精神,在平凡岗位亦可‘夺冠’。”尉老认为,冬奥赛场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是对我们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巨大鼓舞。
为家乡振兴发展作贡献老劳模信仰弥坚
“现在我的身体还健康,心态还很年轻,多年来养成的闲不住的习惯,给我提供了发挥余热的动力。我非常愿意为社会和谐、为军工企业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也是我服务社会、向大家学习的好机会。只要对社会有帮助,对下一代教育有帮助,我都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尉凤英是个特别乐观开朗的老人,她笑着表示,现在还有好多人关心她,她要好好活着,活到2035年,到时候看看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而2022年尉老的愿望,则是在沈阳“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行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了一辈子先锋人物的尉老坦言,“火车头”的作用非常重要,“火车头”就是奋斗的方向。她说:“不能光喊口号,要实干,劳动最光荣,劳动才能创造一切,要干起来。这次沈阳开展的‘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行动,我是参与者,更要当引领者。作为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老劳模,我要和大家一起,肩负起光荣使命,实干奋斗,发挥敢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永远保持工人本色,发挥自己的力量,与大家一起为沈阳振兴发展作贡献。”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吕佳
高级摄影记者常晟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