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4.5亿元,总量在东北四市中排名第一,消费供给、商品市场、商贸主体、消费氛围、商品流通等多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年网上商品零售额474.4亿元,同比增长3%,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引进知名品牌首店145个,同比增长28.3%……
一系列数字的背后,呈现出的是沈城消费发展的新趋势,诸多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场景,创造出更多新的消费需求,沈城消费市场正展现出蓬勃活力。
“烟火气”稳步回归
城市消费热流涌动
兔年春节,沈城消费市场呈现供销两旺的火热场面。节日期间,全市重点监测12家大型商场、超市累计销售额同比增长17.3%,重点餐饮企业累计销售额同比增长22.5%。中街、太原街等各大商圈迎来庞大的客流量,拉动餐饮、零售、旅游等消费逐步复苏,消费市场逐渐回暖,熟悉的“烟火气”稳步回归。
这一股股涌动的消费热流,正是沈阳市近年来良好消费态势的生动反映。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随着消费经济贡献率的不断增大,社会消费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2—2021年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销售额由1567.2亿元增加到10892.87亿元,增长595.0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802.2亿元增加到3985.1亿元,增长42.21%,年均增速排名位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全市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达84%。202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4.5亿元,总量在东北四市中排名第一。其中,石油及制品类同比增长8.5%,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达12%。
商贸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沈阳市积极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城市商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如今已形成中街、太原街等16个市级重点商圈,44个国家、省、市级特色商业街区,建成市级夜经济街区18条,获评全国夜经济“十佳城市”,消费成为拉动沈城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明显
消费渠道不断拓展
据统计,全市目前电子商务企业超过3万户,电商交易平台活跃店铺数量超过15万个,独立运营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超过200家。全市已建成5个省级电商直播基地,限上企业年网上零售额超过420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全市网上商品零售额达474.4亿元,同比增长3%,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27.6%,比2021年提高1.1个百分点。目前已拥有京东、唯品会等一批东北区域总部企业。
随着商旅文体、线上线下消费融合趋势的愈发明显,线下店铺通过与互联网结合,实现销售量不断增长。兔年春节期间,市商务局举办“沈阳市第二届电商直播节暨新春网上年货节”活动,组织全市21家电商直播示范基地,美团、饿了么等知名电商平台企业,欧亚联营、永辉超市、山姆会员店等本地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企业,盛大门、万通万疆等跨境电商体验店共40余家参与活动。助力实体企业对接电商平台转型线上促销,形成具有沈阳特色的线上消费活动,进一步拓展了沈城市民的消费渠道。
新业态、新模式释放消费新动能
去年5月,东北首家超千平方米华为智能生活馆在沈开业,打造出最前沿的产品体验场所,将流行最前沿的线下门店旗舰产品带到沈阳;去年9月,位于沈阳金融商圈核心地段的前海环球汇开业,成为其进驻东北的首个地标型城市综合体;去年10月,全国最大的京东实体商场沈阳京东mall正式开业,是京东在东北首家集前沿潮流、炫酷科技于一体的全场景综合类消费商业体。
新消费时代,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在消费领域广泛渗透,各式新业态新模式快速迭代,众多落户沈城的潮牌首店带来了丰富的消费新场景,创新驱动商业新模式,为沈城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近年来,沈阳市积极培树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发展首店经济,一大批知名品牌首店陆续入沈,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商业知名品牌首店近600个,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22年,全市新引进知名品牌首店145个,同比增长28.3%。
知名品牌首店纷纷入驻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沈城消费市场的成熟度和活力度。记者了解到,为加快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市商务局联合全市8部门出台了《沈阳市鼓励发展商业品牌首店若干政策措施》,以发展首店经济、壮大品牌首店规模为突破口,形成较为完整的首店政策体系。
支持首店经济发展,将加快把沈阳市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东北首店之都。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