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劳动教育适应新时代要求,今年秋季学期,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执行,美食烹饪、种植蔬果、生活技能等接地气内容,收获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劳动作为一项基本生存技能,能够成为独立课程,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进步。新版劳动课,有了刚性的课程要求、明确的课程标准、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更贴合实际,也更能激发兴趣、锻炼技能。
学校在完成新课标的“规范动作”之余,更应有创新之举,可以将劳动教育贯穿到更多学科与生活教育中,让劳动场景更因地制宜,内容更因材施教,这考验着教育部门、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培养孩子们“处处皆劳动”的责任感,也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只有如此劳动课才能成为“润物细无声”的人生课、幸福课。
劳动课“上新”,更需“上心”。从“童稚携壶浆”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时代在变,劳动的意义始终未变。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的劳动实践,让劳动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让劳动的获得感、幸福感代代相传,是完善劳动教育的关键一步,也将让教育本身变得更加完整。这样的劳动课,不仅是扎实做好沈阳“双减”试点探索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践行“两邻”理念,落实“幸福教育”成果的有效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