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介绍,市科技局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四个面向”,格外重视自主创新,格外重视创新环境建设,培育创新文化,落实《沈阳市引育壮大新动能为全省作出示范行动计划》。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城市作为创新沈阳建设总体目标,以引育壮大新动能,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作为创新沈阳建设主要抓手。到2025年,沈阳在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重点围绕汽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机器人)、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布局以“揭榜挂帅”协同攻关为突破,以研制“中国速度、中国水平”的沈阳创新产品为标志,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逐步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对首次认定、重新认定、整体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给予研发经费支持。
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面向全市30家高校院所建立专班包保服务机制,对18家重点高校院所建立科技成果备案制度,每年备案成果300项,发布科技成果1000项。支持科技成果评价机构高质量发展,培育技术转移人才,每年培养技术经纪(经理)人100名,科技评估师50名。建立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出台支持上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债权融资、天使基金和创业基金投资项目、科技金融服务补助等方面的科技金融政策。深化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试点,全面减轻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负担。拓展东北科技大市场服务范围和模式,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各市(区)设立分支机构,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高标准建设浑南科技城,高起点建设沈北科教融合园,高质量发展国家级开发区。推动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高标准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强化面向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原创能力。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建设20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转化中试项目成果50项。
落实落细“兴沈英才计划”相关政策,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