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中科数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一线。张文魁摄
2022年,沈阳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总目标,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为总平台、总抓手、总要求,勇担东北振兴、辽宁振兴“跳高队”重任,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全力推进浑南科技城、辽宁实验室等科技创新重点工作。2022年前三季度,多项科技创新指标取得新突破,在引育壮大新动能上为全省作出示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沈阳着力提升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水平,优化全市创新体系空间布局。高标准推进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融合园、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全市37个科创组团建设。浑南科技城前三季度累计谋划了519个基建项目和产业项目,总投资1912亿元,已有179个项目开工建设。沈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取得重要进展,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作为东北唯一节点成功接入中国算力网络。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已有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按重组方案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专家论证;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揭牌运行。
2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市科技局组织实施2021年25个、2022年82个市级“揭榜挂帅”项目,集中攻关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新获批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18家,全市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达到325家。加快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引育,围绕重点园区、孵化平台推荐了省科技人才“带土移植”项目20项。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引进创新项目等方面发布8项“兴沈英才计划”配套实施细则。
3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壮大市场主体
围绕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2年至今开展了40次常态化培训服务活动,受益企业达6000余家次。持续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企业研发投入数额给予重点支持。提升孵化载体育企能力,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专业孵化器和专业化众创空间。举办了创新沈阳生态大会、清华校友创新论坛等大型活动,开展了1100多场创新创业路演等活动,近百名院士为沈阳市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创新资金投入多元化,引导和鼓励成果转化基金、天使基金等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活动。前三季度,沈阳科技型企业达13838家。
4构建全流程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
市科技局制定实施《沈阳市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行动方案》,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技术创新熟化、夯实转化产业基础、完善转化配套体系四方面,系统推进19项具体举措。沈阳技术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今年以来,新设立5家技术合同登记处,新培育185名技术经纪人。1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获批首批省级典型示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新增6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达20家。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各地区、科创组团建立了成果对接转化渠道。开展专题科技成果撮合会,面向国家级创新平台征集拟转化科技成果99项。前三季度,沈阳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50%以上。
拜澳泰克
为沈阳打造生命科学产业集聚区
探路领航
拜澳国际生命科学产业综合体启动运行。
启动拜澳国际生命产业综合体项目,构筑“两新一创”战略布局,引进多家国内顶级生物医药企业落户……进入2022年,拜澳泰克(沈阳)生物医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拜澳泰克)大手笔不断。一家以研发立业的科技型企业,为什么执着于建设园区、打造平台、共享资源、服务人才和项目引进呢?10月11日,拜澳泰克ceo单国峰说:“生命科学产业是典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能够带来巨大市场价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愿意成为沈阳打造生命科学产业集聚区的探路者,为建设沈阳经济新的增长极尽心、尽力、尽责。”
自主研发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拜澳泰克已完成从研发型到研发生产型转化的过程。近三年,拜澳泰克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2年前三个季度研发投入同比提高了11%。单国峰说:“启动拜澳国际生命产业综合体项目,在‘两新一创’布局上做出尝试,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面对新需求得出的足球推荐网的解决方案。”
单国峰介绍,新型共享科研孵化平台将建设包括gmp细胞药物生产研发车间等在内的生命科学产业共享转化平台,建设生命科学产业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提供新药临床研究创新平台,为生命科学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聚能。新型全周期引才育企园区以拜澳国际生命科学产业综合体为主体,引才、育企两手抓,围绕“共享—协作—转化—生态”主线,破除传统产业园区竞争力不强,同质化严重等“痼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生命科学产业高地与国家级生命科学专业孵化器。目前试运行阶段已引进国内多家顶尖生物医药企业落户,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招商引企。创新欧盟科技转化产业联动中心充分利用德国、瑞典、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生命科学创新资源,全力实施国际化运作。目前已在德国柏林建立生物医药服务联动中心,为想了解中国、进入中国发展的外国企业、项目、人才提供全方位离岸服务。
“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科技型企业来说,单打独斗无助于竞争力的提升。沈阳拥有发展生命科学产业的基础,形成产业集群是必然要求。我们走过创新创业的道路,希望能将自己的资源、禀赋共享给更多初创型企业。建设新型共享科研孵化平台、新型全周期引才育企园区、创新欧盟科技转化产业联动中心,必然会使更多的人才、项目聚焦沈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单国峰说。
李秀艳
为沈阳国家材料科学研究高地发展添砖加瓦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李秀艳因在极小尺寸纳米金属研究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上榜202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名单。10月10日,李秀艳说:“当选‘国家杰青’,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我将执着探索,为沈阳国家材料科学研究高地发展添砖加瓦。”
材料科学基础研究的变革性突破
“纳米金属材料,顾名思义就是把金属材料的显微结构尺寸做到纳米级别,这样金属材料的强度就可以大幅提升。”李秀艳告诉记者,纳米结构是一种普适性结构,其理论发展空间巨大。不过在稳定性研究上多年的“举步维艰”,让国际学术界“纳米金属已经死亡”的论调高涨。
李秀艳在科研上颇有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儿。她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与一般认为的晶粒尺寸越小性能越不稳定不同,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当超过某一个临界尺寸,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越小,其稳定性越高。我和团队坚信,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是可以做到更小的。虽然无异于大海捞针,但我认为,波涛汹涌的海面下,是有这样一根针的。”
李秀艳通过不懈、系统的研究,发现了纳米金属稳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应,提出了通过晶界弛豫稳定纳米金属的新方法;发现了一种新型亚稳态固体结构——受限晶体。这一发现,为探索材料结构开辟了新空间,也为发展高温高强材料提供了新机遇,被认为是材料领域的“变革性突破”。李秀艳介绍,受限晶体结构材料比现在广泛应用的金属材料的稳定性更强。一般金属材料处于该材料熔点温度的0.3—0.5倍时,就会出现不稳定现象;强度也只能达到理论强度的1—10%。受限晶体结构材料可以在接近熔点温度时保持相对稳定,其强度可以达到理论值的70%以上。
每一个点滴进步都是一种享受
当2017年初在70纳米铜材料中发现晶界弛豫现象后,李秀艳萌生了一个很“烧脑”的想法,材料晶粒尺寸最小能做到多小,其稳定性能达到怎样的标准,强度能够提高到什么程度呢?当年底,李秀艳团队将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做到了10纳米以下。但新的问题出现了,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观察到10纳米以下晶界结构的金属原子排列。“我们大胆猜测,细心求证,得出小尺寸晶界结构会是一种截角八面体结构。”不过,科研团队随即发现,截角八面体的截角面上原子像有缺失。新的难题需要攻克,李秀艳带领团队一干就是3年,最终得出新的材料结构是一个极小面结构的结论。“这是一种新的物质结构。这个发现,让我们很是振奋。”
“我感觉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哪怕一个很小的进步,都会让我很开心。”李秀艳徜徉在科研的大海中,每天想的都是科研中遇到的问题,甚至在梦里都在做实验。“过程很枯燥,有些折磨人,但也很有趣。我很享受为探求新发现而苦苦求索的过程。”
沈阳材料科学研究条件得天独厚
从1999年到中科院金属所求学至今,李秀艳已在沈阳学习、生活、工作了23年。她笑称,自己的东北话越来越地道了。当选“国家杰青”,李秀艳认为自己的成绩离不开中科院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以及科研团队同事和学生的支持。“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答辩过程中,专家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后续研究报以很大的期待。我希望未来能够在极小尺寸纳米金属研究上取得更多的突破,切实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
沈阳是国家材料科学研究的高地。李秀艳称,沈阳拥有雄厚的科研基础,构筑了材料科学研究的良好生态,可以为有志于材料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科研前端、中端、后端的各种创新资源。“沈阳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每一名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我要为沈阳占领纳米金属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