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区 在创建国家先进制造示范区和工业百强区中实现新突破-足球推荐网

来源: 2022-12-21 06: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2022年,大东区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做大经济体量、做强产业支撑、做优发展空间,沈阳振兴发展的东部核心增长区作用显著增强。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145个,同比增长19%,有力推动企业平稳复苏、经济强势上扬。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亿元,同比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580.3亿元,同比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1亿元,同比增长1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5亿元,同比增长3%,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亮眼数字的背后,是城区综合实力稳步增强,高质量发展能级蓄势攀升;是厚植创新土壤,创新引领振兴水平不断提升;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是坚持共谋共建共治共享,城市面貌和城区品质日新月异;更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探索和实践。

  晋位

  城区核心竞争力更强

  出台《大东区争创国家先进制造示范区实施方案》,全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位列省级开发区考核第一,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连续五年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区”,排名从49名跃升至36名。并作为东北地区及全国市辖区代表,入选中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论坛《中国县域工业“未来之路”优秀案例》,华晨宝马产品升级项目成为东北唯一获得国家通报表扬的示范项目,宝马x5、别克昂扬、雪佛兰星迈罗等新车型相继上市,整车产量超46万辆、产值达1730亿元,汽车产业压舱石作用更加明显。华通慧联rdc、艾联北方基地等37个项目落户宝马配套产业园,德科斯米尔新能源车高压线束、长友供应链等20个项目投产运营,产业链条更加完善。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大会,发放全市首批自动驾驶测试牌照,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零售车试运行,智慧公交项目荣获idc亚太区智慧城市大奖。

  文商旅发展亮点纷呈英雄故事体验馆完成建设,时代文仓城市书房成为文化新地标,大东路历史文化街区蝶变新生。新增和改造生命奥秘博物馆等10个“百馆之城”项目。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增至8个,启跃文化产业园获评市级示范产业基地。大悦城e馆等10个商业项目入选省“乐购辽宁”工程项目,京东mall、ex机器人等7个项目投入运营,28家品牌首店集聚大东,东中街-龙之梦商圈吸引力不断提升。“乐享大东”品牌作用彰显,发放6000万元消费券,提振刺激社会消费。获批筹建老龙口白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建1100余个5g基站,引进中科城市数字经济产业园等6个数字经济载体,落地延锋汽车座椅等20个数字经济项目,打造7个数字化应用场景。为24家企业发放上云用云补贴1978万元,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华为云”平台数字化赋能基地成为国家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项目。敏能电池盒、福耀天窗智能化生产等3个智能工厂、16个数字化车间加快建设,智能制造覆盖企业达42家。马卡智工获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实现“零”的突破。

  增量

  高质量发展潜力更大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高标准规划建设四大科技创新组团,加快推动长之琳航空零部件等46个科技重点项目建设。争取“揭榜挂帅”技术攻关、航空航天产业链重大专项等政策支持17个,发放各类科技专项补助4500余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3家,科技型企业数量翻一番。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专精特新”产品27个,中之杰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沈大内窥镜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46.9%。

  创新平台提质增能华途智能网联产业技术研究院、量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微纳技术及高端精密制造产业园、拜澳国际生命产业综合体投入运营。建成科大讯飞产业加速中心,引进各类科技型企业超过30家,香江独角兽牧场获省级众创空间。创新人才加速聚集。落实“兴沈英才计划”,3名企业家获得沈阳市创新型企业家荣誉称号,7人获评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20人申报“高精尖”优才,7个人才项目获得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支持。成功举办沈阳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和创业创新大赛, 2个创业创新项目代表辽宁参加全国大赛。中海汇德里、龙湖云璟等13万平方米2292套人才公寓加快建设。

  提效

  振兴活力动力更足

  营商环境大幅优化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均实现10个工作日办结,“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率达到96%,604个主题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被评为第一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率先实现企民诉求二合一,高效办理企业、市民诉求5万余件。推出“政采贷”“园区集合贷”,组织政银保企四方对接,成功融资30.36亿元。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完成全省街道调整优化试点任务,理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基层服务能力水平大幅提高。在全市率先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形成“三集团一中心”架构。辽宁新隆嘉、沈阳三块六餐饮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成长板挂牌。组建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20亿元母基金,实现历史性突破。

  对外开放全面扩展积极融入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成功开行“沈阳东-大连港全程单国际海铁联运(宝马)专列”,成为省内首个实现“一单到底”国际海铁联运的内陆城区。开辟中欧班列集装箱货物运输绿色通道,开行中欧班列600列,位居东北首位、全国第六。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合作交流推介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65次,获评首批省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精管

  城区面貌品质更优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完成59.2公里老旧管网改造。高标准完成121个老旧小区、43条背街小巷改造,万寿小区成为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精品项目。新建古城北等11条配套道路,榆林大街以西“四横六纵”路网基本成型。打通东振路断头路,立体改造6条街路u型立面,新增1.3万个停车泊位。

  城市环境焕然一新在全市率先开展环卫提质提标作业,整治提升铁路、二三环、高速出入口周边环境,创建12条精细化管理优秀路段、120条良好路段。新建126座口袋公园,时代公园成为全省口袋公园现场观摩点位,百年万泉公园焕新开放。新增绿地37.5公顷、植树10.9万株,“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公园城市面貌逐步呈现。

  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凌云瓦达沙夫等8家企业荣获省级绿色工厂称号。落实林长制,166名三级林长持续开展监测监管。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成巨能热力100吨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pm2.5、pm10年均浓度大幅下降,优良天数始终位居全市前列。落实河长制,常态化监测水体水质,6条河流水质全面达标。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完成16家重点监管企业的土壤和地下水隐患排查。

  为民

  暖心实事好事更多

  全力实施“五大民生工程”落实援企稳岗资金3695.9万元,稳住岗位10.1万个,扶持创业带头人330人,城镇新增就业11292人,荣获辽宁省就业创业先进集体。幼儿园公办率达到54%,3所公办园高分获评辽宁省五星级幼儿园,26中学获评省特色普通高中。打造“双减”特色样板,定制“1 2 n”课后服务,全市首批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任务。智慧教育建设模式成为全省标杆,入选“新时代十年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案例”。新建大东医院发热门诊投入使用,投入1657万元改善区属医疗机构诊疗设备。智慧健康信息化水平全省领先,14个行政村实现诊疗服务全覆盖。

  社会保障扩面提级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打造“民生十条”品牌,打通困难群众从主动发现到及时救助的快速通道,发放帮扶救助资金7018万元,惠及2.1万人次,低保户、特困分散供养人员救助标准分别高出全市11.5%、7.4%,低保工作获得民政部表彰。在全市率先建成家庭养老床位640张,打造样板间50个。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试点社区增至30个。投入521万元改造社会福利院,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增至70%。北苑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社会治理成效明显深入践行“两邻”理念,做实做细1360个社区网格,社区人员和资源“装户图”准确率、覆盖率全市领先,打造33个“两邻”特色社区,社区(村)“四零”工作室实现全覆盖。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双控机制建设成为全市标杆。刑事、治安警情分别下降50.3%、22.2%,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里书写。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大东区争创国家先进制造示范区、进入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一集团的关键之年。大东区将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能级、推动产业创新,着力提升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着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在创建国家先进制造示范区和工业百强区中实现新突破,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实施“工业跃升”工程持续做强核心竞争力

  优化升级汽车产业加快华晨宝马涂装车间再扩建、5系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启动上通北盛gl8商务车升级项目。加快宝马配套产业园研发、生产、生活性服务平台建设,成立德科斯米尔中国区总部,引进30个以上新能源汽车“补链、延链”项目。高质量举办第三届中国(沈阳)智能网联汽车国际大会,建设封闭测试场和100公里智慧路网,组建沈阳首家车网公司和智能网联产业投资基金。建设占地16万平方米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园,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和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继续壮大联东u谷精密制造产业园和航新产业园规模,规划建设占地29万平方米航空配套产业园。推动ex机器人总部落户,规划建设服务机器人产业基地。依托科大讯飞产业加速中心,加快培育和孵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实施“文化铸魂”工程打造文化创意之城

  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新增青曲社相声江湖等7个剧场,新建2个城市书房,设立100个人民舞台。创建国家级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培育3-5家数字文化产业领军企业。打造沈阳首个沉浸式数字展馆-沈阳历史地理馆,全力推进双喜文化产业园建设。精心谋划“大东可玩”,打造“红色文化”地标,英雄故事体验馆正式开馆,推出英雄主题研学路线。打造“民族工业”地标,完成沈阳民族工业博物馆建设,以大东路串联26个文化节点,推出民族工业主题沉浸体验路线。打造“酒文化”地标,全面推进老龙口白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打造“青春潮玩”地标,推出城市中心“微度假”品牌路线。持续活跃消费氛围,建设东中街-龙之梦国际消费商圈,天润吾悦广场、龙之梦时尚奥莱正式运营,以沉浸体验模式升级改造龙之梦小商品大世界,打造“巷子里”夜经济潮流文化主题街区。加快轩兴四路新商圈建设,打造3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出“乐享大东”智慧文商旅平台,发放消费券5000万元以上。

  实施“科技赋能”工程推动创新发展见效成势

  高品质营造创新生态加快四大科技创新组团规划建设,构建科技企业服务体系,引入中部知光等国内科技服务头部企业。开展300场以上路演活动,科技型企业力争突破1600家。高标准打造创新平台,组建全区第一个汽车产业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中科城市数字产业园、聚焦空间等平台投入运行。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平台,启动寒武纪智能驾驶创新中心、云道智造东北生态中心等项目。规划建设15万平方米都市新工业产业园。高质量引育创新人才,实施重点科技人才项目10项以上,力争新增2个院士工作站。出台大东区人才引进政策,推动2000套以上人才公寓投入使用。高水平建设数字大东,统筹推进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东北物联网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打造海利特aps系统自动排产等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完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平台。

  实施“环境优化”工程增强振兴发展内生动力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实现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线上线下深层次融合。推广首套印章免费刻制服务,着力提升办事便利度。依申请类政务服务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率达到100%,即办事项占比达到75%。落实“惠帮企@链上沈阳”等帮扶制度,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完善“黄金双十条”资金管理办法,更好支持企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能级,建设中德国际创新中心,争创海峡两岸合作示范区。开展全域、全员、全年招商,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设立招商联络处,全年力争完成亿元以上签约项目204个,落地项目102个。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沈阳-欧盟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百亿级平台公司。推动辽宁基金投资有限公司入驻,建立“一园区一基金一银行”园区金融体系。健全区内企业上市体系,新增上市企业2家。

  实施“城市建设”工程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质

  优化城市格局高标准推进三大核心板块建设。加快城市更新,全面推进东中街-万泉、汽车城智慧示范、文官绿色工业等3个片区建设,谋划并启动北大营、二〇四等2个片区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推广海绵型公园、道路、绿地建设,改造5.1公里地下排水管网,提升区域内涝防治能力。投资29.2亿元实施140个老旧小区、119条背街小巷改造,加快推进德增街等11条街路更新。提升城市颜值,深入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打造沈阳最干净街区。启动建设52万平方米的东湖城市公园,改造提升大东公园,建设130座口袋公园,新增绿地42公顷,打造观泉路公园化景观带。擦亮城市底色,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扎实做好工业碳达峰先导示范区建设,打造1个近零碳园区和1个低碳产业。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100%。

  实施“民生保障”工程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持续强化社会保障深化拓展共同富裕“民生十条”,投入7330万元民生保障资金,建立“10 n”延伸拓展机制,持续提高救助标准,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实施品质养老“三覆盖一推开”工程,新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2500平方米,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社区增至60个,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80%。实现养老助餐全域覆盖,打造“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全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新(续)建和睦路小学等8所学校,尚品东林(中学部)等4所学校和幼儿园建成开学。巩固“双减”工作成果,推进幸福教育课堂100%进社区。投入1.3亿元建设智慧教育二期,创建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在全省率先形成区域智慧教育新样态。持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开工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三甲综合医院。持续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打造“掌上医院”便民服务平台。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12345政务热线对接社区网格化管理,全面实现“一办到底”。践行“两邻”理念,深入推进“五社联动”,社区亲民化改造覆盖率100%。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傅淞岩

  特约通讯员 赵银晶

编辑:xw10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沈阳网官方微信(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