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询问来自广西汽车集团的郑志明,了解他从钳工评上高级职称的成长经历。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不能瞧不起产业工人,一定要看实际贡献!我们这些年一步一个脚印,真正在添砖加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而且我们要思考和研究怎么去培养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个才是重要的。”
和郑志明一样,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模、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数控车工洪家光,去年顺利通过辽宁省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拿到机械专业正高级工程师职称证书,成为全市技能工人中获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第一人”。这是沈阳市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个缩影。
落实制度
优化成长环境
五年来,沈阳市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要求,落实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改革措施,不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尤其是紧紧抓住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提升这个“牛鼻子”,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产教融合,改革评价方式,实现产业、职业、专业与就业创业联动发展,构建起具有沈阳特点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推动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为促进沈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沈阳市结合产业发展和技能人才实际特点,围绕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相继制定出台了《沈阳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沈阳市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实施方案》《沈阳市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方案》等20多个政策文件,加强对产业工人工作就业、生产生活、职业发展等各方面的服务保障,让广大产业工人有地位、得实惠、长本领、真受益。
提高素质
建立培训机制
沈阳市为广大产业工人提供全方位的平台锻炼培训机会,加速其成长,深入推进“技能沈阳创新行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兴沈英才计划”,大力实施“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全面落实《沈阳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对企业职工给予以工代训、适岗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等补贴。抓住国家“双元培育”改革契机,建立14所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建设18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联合1000余家区域、行业骨干企业组建教育集团,推动形成“人才共有、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引导技工院校围绕全市主导、新兴产业发展开设专业,给予50万元-100万元的专业建设补贴资金。
五年来
▶全市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5万余人次
▶培育高技能人才3.7万人
▶发放培训补贴8.6亿元,位居全省首位
技能竞赛
打造成长平台
聚焦沈阳产业升级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全市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新领域、新业态,每年举办30个工种以上的市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建“四级”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积极承办全国和省级大赛,不断完善培训、竞赛、晋级、激励一体化机制,为全市产业工人提升技能素质、建功振兴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度,每年动员全市7000余家企业、近5万个班组、百万职工投身竞赛,及时落实授予荣誉称号、兑现竞赛奖金、晋升职业资格等级等激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获奖选手在评先选优时优先推荐。
五年来,共涌现了技术大师10名、技术名师50名、市级大工匠110名、“沈阳市优秀技术能手”40名,技术标兵12200余名。通过竞赛有375人晋升高级工、326人晋升技师、58人晋升高级技师。
畅通渠道
改革评价方式
沈阳市不断健全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畅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
在深入实施“沈阳人才新政24条”“新9条”等引才政策的基础上,2021年又推出了“人才新政3.0版”,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精准支持,覆盖人才“引、育、用、留”各个环节。2022年5月,新发布了“兴沈英才计划”,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在“人才新政3.0版”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弥补政策盲区、补齐政策短板。在全省率先启动产业工人职称评审工作,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全市39家产业链企业推荐350余名生产一线工人参加评审,63人获得相应专业和层级的专业技术职称。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