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必须着力实施好经济总量万亿突破行动,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城市能级,做大经济总量,做优发展空间,做美城市形象。”12月29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梁启东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刚刚结束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准确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十二个新突破”,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实现新突破方面,沈阳大有可为。
做实工业底盘
“工业,是立市之基,是沈阳的经济底盘。迅速提升城市能级,就要做实工业底盘。”梁启东认为,沈阳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也要靠实体经济。要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狠抓项目投资,抓紧谋划建设一批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项目,在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上为全省作出示范,在发展具有沈阳特点的工业产业上有新的突破。无论是推进“5 3 7 5”20条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还是加快“12 24”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无论是加快数字产业化,还是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无论是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五型经济”发展步伐,还是建设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综合试点,都要立足于尽快弥补工业短板、做实工业底盘、建设工业沈阳的市情。沈阳要打造东北数字第一城、全国数字名城,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一批“大国重器”。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梁启东说:“迅速提升城市能级,就要着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赢得先机和主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素质产业,我们的思路和工作重点要与时俱进,该优化升级的优化升级,该转型的转型,该淘汰的淘汰。”他说,振兴的要义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沈阳工业振兴的根本途径。培育壮大新动能要把“抓新”作为大方向,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文章。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寻找蓝海”,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物联网、车联网、生命科学、量子技术等领域,加速知识、技术、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尽快使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梁启东认为,“无中生有”是通过科学的市场运作,化腐朽为神奇,通过“寻找蓝海”,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抓新”不是不要“旧”,而是对传统产业“挖潜开荒”,以老带新、以老生新、以老变新,用增量带动存量,推动其向数字化、网络化、低碳化方向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标准,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促进“老树发新芽”。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迅速提升城市能级,就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主体。”梁启东认为,要依靠市场化手段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集聚,充分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鼓励企业牵头设立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打造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拥有高端品牌产品的国际国内领军企业,壮大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跳跃式发展的“独角兽”“雏鹰”“瞪羚”企业。发挥沈阳装备制造能力和科研攻关、技术工人等方面的优势,对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列出目录,整合力量、全力攻关、实现突破。在动能转换过程中,一定要把骨干企业、龙头企业视作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和经济活力的源泉,分类施策、强化扶持,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贡献多、发展快、绩效好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在东北振兴中当先锋、作表率。
进一步做好“人”的文章
就如何提升城市能级,梁启东还提出,要进一步做好“人”的文章,打造全龄友好城市,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项目,构建沈阳“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富有沈阳地域特色的儿童公园、游乐园、运动中心、少年宫,构建适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城市环境。建设青年友好城市,制定青年人才集聚计划,设立沈阳青年支持专项资金,建设“沈漂”青年人才驿站、沈阳青年创业客厅、沈阳青年企业家俱乐部,持续提升青年人在沈阳稳定居住能力。同时,还要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新前沿,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构建陆海统筹、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此外,要超前谋划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坚持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链、平台共享、生态共治、文旅共建,加强城市间协调联动,提升整体竞争力、聚合力、连接力、扩散力,推动形成“有机融合、富有活力、开放创新、宜居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重要增长极。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梁馨月